-
让饭碗里装更多“吉林粮”
吉林省伊通满族...
2022-07-22
-
打造寒旱区节水增粮的“科技密码”
只因在地里埋了一根滴灌管,每亩春小麦的产量就增加了200斤。这个数字,让甘肃省永昌县新城子镇西湾村的小麦种植大户赵世青喜不自胜。一切得从3年前说起。当时,在甘肃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和永昌县农技中心工作人员的推荐和指导下,赵世青在自家的春小麦种植基地内用上了“春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前灌溉主...
2022-07-18
-
四川彭州市发布11个金融创新产品服务乡村振兴
近日,四川省彭州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产品发布会在濛阳蔬菜博览会圆满举行。会议发布了包括信用“银保”农村产权直接融资等在内的11个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系列创新产品。现场签约仪式上,通过金融创新产品融资,相关金融机构分别向农产品仓单授信放款850万元、向农业经营主体授信放款1210万元、向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授信2...
2022-07-14
-
四川南充高坪区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纪实
长期以来,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以粮油、生猪、柑橘、花椒等为主导产业,积淀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已是省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强县。2021年,高坪区成功入围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该区目前正围绕这一目标,铆足劲使农业产业全面提档升级。作为全国产粮大县,高坪区农业要迈向现代化,必须以粮油为基础;同时,高坪又是全...
2022-07-12
-
玉米倒伏的防治及补救措施
玉米倒伏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不仅影响着玉米的产量,而且还影响玉米收获,尤其是机械化收获。玉米倒伏是由外界因素引发的农作物茎秆从自然直立状态到永久错位的现象,它分为玉米茎秆倾斜或折断,包括根倒、茎倒和茎折断。近年来,由于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以及不利气候因素的增多,倒伏已经成为限制玉米高产稳产的制约...
2022-07-11
-
自从用上小滴灌 旱地变成“致富田”
天刚微微亮,一个忙碌的身影就出现在豌豆地里,右手戴的红袖标在一片绿色之间变得格外显眼。仔细一看,红袖标上还写着几个字:铜厂烟站西山村组长。戴红袖标的人名叫杨鹏城,是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铜厂乡西山村西山村民小组的组长,还是当地铜厂烟站的烤烟辅导员。杨鹏城在介绍滴灌设施。“我们都信任杨组长,这些年跟着他学...
2022-07-06
-
河南:广筑良田 粮丰仓盈
眼下,在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西下洹村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几台挖掘机正在忙着平整路基。趁着夏收刚过,林州市多个乡镇抢抓时机、开足马力,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坐落在太行山区的林州市,今年投资1.11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4600多公顷,项目涉及9个乡镇60个行政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林州市进一步...
2022-07-04
-
陕西横山: 特色产业致富推开幸福门
无定河两岸5万亩机械化水稻插秧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现代化智慧农业让大棚里的秧苗涨势喜人,马家梁标准化羊舍正在加快建设……初夏5月,走进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一幅产业兴旺的秀美画卷展现在眼前。筑巢引来“金凤凰” 移民村强起来雷龙湾镇沙峁村是王圪堵水库整村移民搬迁安置村,全村总土地面积36平方公里,总人口568户2254人。如何让村民移民后真正有一个安居乐业的栖息地?“道路修得再笔直宽阔、房子修得再漂亮,村子没有稳定的产业,村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很难让村民稳得住、留得住。”雷龙湾镇镇长马浪说,为破解这些难题,镇村两级领导班子通过多方调研,结合资源优势,最终决定首先通过“筑巢”——争取799.1万元投资建设升级现代农业产业核心区,建成并投入使用4500平方米的种苗培育中心、覆盖1200亩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设施蔬菜种植拱棚139座、库容1800立方米的蔬菜保鲜库、8000平方米的蔬菜交易中心和现代农业智控中心等项目。很快这些举措引来了“金凤凰”——省级龙头企业鸿丰农产品公司找上了门,双方一拍即合,签订了合作协议,由该流转土地1200亩进行蔬菜种植,主要种植西瓜、香瓜、黄瓜、豆角等40多种果蔬,每个拱棚年产蔬果2-5吨,可获利2万元左右,基地运营一年概算产值达900万元左右,可获利400余万元,每年能提供务工8000多工时,村民务工收入可增加约160万元。“今年打工比较近,以前打工跑榆林市区,现在家门口就近打工补贴家用,接送孩子上学也不耽误。”现年36岁的杨焕梅高兴地告诉记者。养羊收获“致富经” 幸福感扑面来横山区城关街道办马家梁村是远近闻名的养羊大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铺开,马家梁村羊子养殖更是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将横山区传统的羊子产业展现出了新形象。如今,走进马家梁村,窗明几净的二层小楼,绿树成荫的文化广场,整齐有序的标准化羊舍,底蕴深厚的羊文化馆,幸福感扑面而来。马小红从事陕北白绒山羊高效养殖10多年,年养殖羊子200余只,家庭年收入超过15万元。收获“致富经”后,在他带动下,其所在的小组家家户户搞养殖,年人均纯收入达2.84万元。“马家梁村现存栏陕北白绒山羊1.5万只,年出栏羊子5000多只,人均纯收入达1.8万余元。”横山区城关街道办马家梁村党支部书记杨培军介绍,为巩固提升陕北白绒山羊养殖示范基地建设,该村今年通过村民自筹与争取项目资金相结合的办法,预计总投资2442万元,新建占地120亩的标准养殖基地,其中包括42个崭新的羊舍。他说,“养殖基地集饲草加工、管理和养殖、交易为一体,建成后饲草管理会更规范、养殖效益会更好。”“今后横山区将紧盯羊肉产品研发、养羊技能培训、良种繁育推广、智慧畜牧应用、绿色养殖示范五大领域,充分发挥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效应,不断延长羊产业产业链,力争实现“十四五”末羊子饲养量360万只、羊肉年产量3.7万吨、羊产业链年产值180亿元的发展目标,并建成全省肉羊产业强区、全国羊产品名区。”横山区畜牧局副局长黄尧讲。撂荒地变丰收田 腰包包鼓起来初夏时节,正是水稻插秧的黄金期。无定河沿岸昔日的撂荒田早已变成了丰收田,在一望无垠的水稻种植基地,数十台轰隆隆的插秧机来回穿梭,用嫩绿的水稻秧苗将水田“染”绿。全国种粮大户乔俊宏今年共种植水稻6000多亩,全部采用机械化插秧。为提高作业效率,他还购置专业植保无人机,重点开展施肥、洒药等作业,计划用20多天时间完成插秧作业。“村民除了可以通过土地获得分红,还可以参与到翻耕稻田、大棚育苗、运苗插秧、田间料理等方面,真正可以让收入多起来,腰包鼓起来。”乔俊宏高兴地说。水稻种植是横山区一大特色产业,横山区连续出台多项扶持奖励政策,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动水稻产业发展。横山区农业产业办公室主任王久国介绍,“今年安排扶持资金80万元,引进了5台高密度的高速插秧机,每亩可以增加秧苗密度20%,预计每亩增产100公斤。”据悉,今年横山区水稻种植面积5万亩,其中稻渔绿色综合种养面积4万亩,并设置一个核心示范区,重点建设集稻田画、科普、休闲农业、稻渔新品种(稻鱼、稻鳅、稻鳖、稻虾)养殖的示范园,通过深挖农渔文化、立体养殖、生态保护,休闲观光等发展潜力,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走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横山区委常委、副区长白银喜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横山区坚持产业现行,做大做强现代品牌农业,通过整合资金,加快构建“一带三区多点”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让致富产业正真推开百姓的幸福门。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