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

汗水浇灌幸福花 ——记山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挂职“第一镇长”董放

日期:2022-08-17 09:15:50

2021年以来,全域果树种植人工成本降低20%,优质果率达到85%,亩产值提高20%,果树增产增效约1亿元……在山东省郓城县玉皇庙镇,一系列节本增效数字的背后,既离不开当地果农的勠力奋斗,也凝聚着一位挂职干部的倾心付出——他就是山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苹果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成员、院派挂职“第一镇长”董放。

“在果园里干过7年,果树就像我的‘老伙计’。”今年38岁的董放,曾长期服务在农业生产一线,对山东省农科院发挥科研力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以县域为单位实施“三个突破”战略有很强的认同感。自2021年9月正式挂职,他在“大后方”的全力支持下,整合资源、迎难而上,为所在乡镇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果园、推动全链发展,以自己的辛勤汗水浇灌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之花”。

应所需,打造郓城第一处智慧果园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山东省农科院于2020年启动“三个突破”战略:在山东省西、中、东部分别选择郓城、费县、招远三个县(市)作为样板点,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计划利用3年时间、选派300人、投资3亿元以上,在这3个县(市)内打造若干单体示范样板模式。

董放正是被选派的干部之一。2021年8月25日,距离报到时间还有一星期,他就“跑”到郓城县玉皇庙镇干起了“第一镇长”。

董放为何如此“迫不及待”?原来,果树种植是玉皇庙镇的主导产业之一,他充分利用这一星期的时间,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深入全镇果树种植合作社、种植基地和种植特色村,全面了解掌握产业发展情况。

“全镇果树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主要品种有苹果、桃、梨……”摸清发展底数,董放敏锐地意识到多年发展使当地产业面临品种老化、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果园技术管理水平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群众增收空间。

谋定而动,他决定以建设智慧化果园为突破口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果园是土地、技术、人力等众多要素的载体,建设示范性果园对群众的辐射带动效应事半功倍。”说干就干,董放结合山东省农科院(郓城)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对示范园苹果和梨展示区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灌溉条件等进行了细致调研,高标准制定出智慧化果园建设方案。

自2021年底这一郓城县第一处智慧化果园建成,园区已引进天空地一体化智能感知、果园气象信息获取、智能虫情测报、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实现果园节水40%以上,施肥用药节省20%以上,辐射周边1万余亩果树,不断吸引着周边大批果农前来参观学习。

扬己长,服务果品产业全环节发展

“产业有基础,但技术、资金、市场等都相对薄弱,还是让人放心不下。”董放坦言,在西陈庄村、五岔口村等地,仅靠示范园的长周期辐射带动远远不够,自己还要发挥专业所长,在果品产业的技术培训、资金引进、市场对接等方面即时增添助力。

在他的协调联系下,山东省农药科学研究院在西陈庄村采摘示范园建设了农科专家工作室,并向西陈庄村和五岔口村捐赠山农酥梨苗1200株,秋月梨苗2800株,珍珠油杏、丰源红杏、荷兰香蜜杏等苗木6800株,赠送化肥30吨;同时,董放认真准备相关材料,协助玉皇庙镇政府申请到县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300万,用于改造西陈庄采摘示范园和五岔口果树种植基地。

“来了董放,存放苹果不再愁。”西陈庄村党支部书记孟祥记激动地介绍,董放赶在上一季苹果和梨下树前,帮村里争取到一座80吨的冷库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及时向群众开放,“这下果品上市的时间就延长了,价格有保障,群众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除了项目引进,董放还致力于技术普及。他牵头建设300米科普长廊,多次邀请果树栽培、生物药物、植物保护和土壤改良等领域专家在果树生长的关键时节进行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网络咨询等,累计培训果树种植户、种植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70多场(次)、9000多人,培养基层技术骨干100多人,为地方产业发展厚植起技术根基。

“虽然玉皇庙镇的果树产业有了很多变化,科技示范园的苹果和梨也即将收获,但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只要我还在这个岗位上,就会一直坚持下去。”董放坚定地说。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24小时免费咨询:1838016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