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绿色技术成果路演活动见闻

日期:2023-11-22 09:47:13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长期且动态的系统工程。供需双方信息组织、成果推广路径单一、转化质量效率不高等问题往往成为阻碍科技成果产出转化、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重要因素。

如何弥补科技界与经济界之间的信息差,解决科技成果“鲜为人知”,用户需求“求助无门”问题?科技成果路演与用户对接活动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技术成果转化落地,促进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实现科技成果的创新性转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实践路径。

9月26—27日,以“科技赋能 绿色农业”为主题,由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会同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总站、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衡阳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绿色技术成果路演与用户对接活动在湖南衡阳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地理环境综合试验站(衡阳站)举办。

连接两端,搭建成果交流展示平台

此次路演活动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专项实施,由主办方筛选出农业绿色投入品研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耕地质量提升3个领域20项重大技术成果,来自中科院系统、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方面的研发团队,与金融机构、农技推广部门、行业企业等用户代表进行了深入对接交流。

“‘十三五’以来,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作为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等专项项目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管理服务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科研项目实施得好不好,不仅要看成果产出数量指标的完成情况,还要看成果是否对产业作出真贡献、实现真转化。”

路演活动的展示环节设计中,用户方不仅可以聆听路演方项目成果汇报人依次进行的10分钟汇报,全方面了解技术成果的研发背景、技术要点、应用场景以及研发团队,还可以前往展台处与路演方进行一对一交流,观摩产品展示,对接用户需求。

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务委员、研究员廖晓勇看来,从“十五”到“十四五”,净土保卫战是一条向前无限延伸的箭头。“重金属污染农田治理中,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是我们的一项重要技术储备;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探索出‘低累积作物-超富集植物间套作模式’,实现中高污染农田的边治理边修复。此外,经估算,当治理尺度扩大到整县域范围,基于区域农田风险分级分区施策,治理成本将降低50%左右。”廖晓勇介绍。

“由一棵草到一类作物,再至一套方案”,廖晓勇如此归纳土壤重金属治理的技术要点。这样生动而深入的讲述,在此次路演活动中比比皆是。

难点突破,促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三包放在密封袋中的“颗粒物”、一卷生物降解地膜展示样品——生物降解地膜展台桌面略显“朴素”。然而寥寥数件展品,却能道尽生物降解地膜的艰难研发历程。

曾几何时,全生物降解地膜铺上了,但保水性差,难以满足更长的作物生长期需求,一直是研发团队的“心头之患”。

项目团队成员、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凤翔告诉记者:“最难的是如何使地膜性能、降解速度与作物生长周期的配合。如此方能将其推广应用至更广的区域和更多的作物种植,使科研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应用。”

通过“绿色可降解地膜专用材料及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团队的协同攻关,突破了地膜专用树脂制备技术,针对不同作物物候期,开发了多款具备高耐候性和保水性专用生物降解地膜,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种植需求,在马铃薯、复播玉米、甜菜等作物上实现了比传统地膜更高的增产效果。

农业绿色地膜技术的研发和突破考验的是团队的各项综合能力。除了地膜技术攻关,还要保证地膜使用安全与先进种植技术“互相成就”。

全生物降解渗水膜旱作技术在山西省冬播谷子上的应用是研发团队的“得意之作”。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属于半干旱地区,长期饱受春夏连旱造成谷子播种难的困扰。

高凤翔介绍:“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冬播谷子上的应用方式就像在做三明治。在冬天或者早春播种,铺上全生物降解渗水膜后,再在膜上二次覆土,使秋水冬储春用。”

据了解,山西冬播谷子可以比来年的春播种子提前五十多天出苗,成熟期也可提前一个多月,避免了霜冻带来的减产,也为当地实现一年两作或两年三作、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可能。

目前,生物降解地膜项目成果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山西、吉林、山东、宁夏、北京等地区的水稻、马铃薯、玉米、甜菜、花生、大蒜、辣椒、小杂粮等作物上累计核心示范16万余亩次,辐射152亩次,覆盖8种以上主要适宜作物。

用户交流,完善成果供需对接机制

在路演展览馆的4号展台前,不时有参观人员被桌上两台方正如普通电脑打印机大小般的黑色仪器设备吸引驻足。

“湖南十分注重对新收获粮食镉含量的检测,此次我们特地选择带来直接进样测镉仪(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速测仪的镉检测专用型号)和灌溉水重金属便携式速测仪这两件产品。”中国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毛雪飞说。

以灌溉水、土壤以及农产品为对象,重金属含量检测对设备仪器的现场性、便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湖南为例,2020年湖南全面启动粮食收储“先检后收”,质量指标和食品安全指标检测成为通往粮库的头道关。

此前,对于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都在实验室完成,且待测样品需要进行耗时、复杂的样品前处理。“将固化的元素从农产品中准确地消解和提取,往往需要5到6小时的强酸处理过程。现在,通过配备移动电源的测镉仪,可实现3分钟现场高精准检测。”毛雪飞说着,将称量好的固体土壤样品直接插入直接进样测镉仪,点击启动,不到3分钟时间,屏幕上准确显示了该样品的镉含量值。

目前,直接进样测镉仪已在湖南长沙的一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截至目前,已有数百台套应用于农业种植、粮食烘干、收储、环境监测等领域,累计服务全国400多家单位和个人,涵盖湖南省内的长沙、常德等粮食主产地区,并辐射四川、广西等多个省外市场。

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连着“两端”,一端是成果供给,聚焦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一端是产业需求,满足产业化应用。对科技成果评价最终也要看“两端”,一端连着“书架”,产生重大基础理论突破;一端要“上货架”,实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在重点专项组织管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产业需求导向,积极探索产业科技创新新路径。作为专业机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搭建项目成果展示示范的有效平台,为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做好支撑服务。”

                                             文章转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


24小时免费咨询:1838016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