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

续写八千年农耕文明的现代华章 ——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探访

日期:2023-11-27 09:45:56

兴隆洼出土的一粒粟,拉开了赤峰八千年农耕文明的序章,生生不息的草原山林,培植了畜牧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根基。

坐落在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业资源丰富,牧耕文化源远流长,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供应基地。

近年来,赤峰市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全力推进赤峰由农牧业大市向农牧业强市加快转变。2022年,全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达到131.2亿斤,粮食产量已连续10年保持在100亿斤以上;全市蔬菜产量750万吨,设施农业综合占地面积达到187万亩,种植规模和产量均位居内蒙古全区首位。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牲畜存栏2210.6万头只,位居内蒙古全区首位……

赤峰市委书记万超岐欣喜地表示,守好“塞外粮仓”、丰盛“中国饭碗”、提供“优质畜产品”、念好“品牌发展经”,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赤峰市实现了“农”意盎然 “畜”势腾飞,在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粮丰畜美人兴旺的美好画卷正徐徐铺开,续写着八千年农耕文明的精彩华章。

藏粮于地,守好“塞外粮仓”

赤峰市地形地貌情况复杂多样,层峦叠嶂,丘陵起伏,峡谷相间,沟壑纵横,只有小块山间平地和沿河冲积平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结构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使赤峰农业发展长期面临土地分散、缺水干旱等的桎梏。如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赤峰市进入新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破题?先从土地入手。

站在松山区当铺地乡碾子沟村在建的旱作高标准农田上,放眼望去,黄土坡下梯田连绵。

赤峰市松山区旱坡地面积大,地下水资源匮乏,为从根本上解决坡耕地土壤质量不高、粮食产能偏低等问题,今年,松山区以“五大任务”为抓手,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旱作高标准水平梯田建设,为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改造前这片土地均是陡坡,水蚀风蚀并存,耕作条件较差,老百姓‘有心种地、无力收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可以提升地力,二是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能提高产量,三是保护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能保住天然的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陈松山区农牧局局长陈刚说。

高标准农田是赤峰市给出的第一张答卷。近年来,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赤峰市藏粮于地,不断推进农田水利工作,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制定出台《赤峰市关于进一步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的意见》,推广旱作高标准农田增加集雨补灌工程建设,有效解决春季降雨不足,旱地播种难和出苗难的问题;以敖汉旗、松山区为试点,引入国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进行高标准农田的土地流转、建设和运营;并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项目受益乡镇和村组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赤峰市累计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49.15万亩,占全区总任务的17%。伴随耕地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也逐年攀升。2023年预计粮食产量达到132亿斤以上。

“先种两年大豆养养地,然后就可以种粮食作物了。”万顷良田仓箱可期,随着陈刚的描述,记者仿佛看到了眼前大片的梯田喜获丰收的场景。

藏粮于地,还要藏粮于技。提升种业发展的科技力,事关粮食安全大业。

走进内蒙古利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育种基地,宣传大屏上展示着现代化的果穗烘干线从卸料、挑穗、烘干、出仓、脱粒等全过程;陈列柜里各类优质玉米种子玉令人目不暇接。在利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质资源库里,融合欧美和国内传统育种资源的种质资源达10000余份,此外该公司还将其做成档案方便查看。

该公司总经理宁朝辉介绍,目前公司培育玉米种子通过国家级审定25个,形成从科研育种,到种子生产繁育、加工、推广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玉米育种、谷子育种规模较大,玉米育种年选系5万份左右,生态试验点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山西、陕西、内蒙等十二个省区约800多亩;谷子育种方面,目前积累了市场上常见常规谷子种质资源530余份,抗除草剂资源占比约70%以上,以一年三代的育种速度在推进。

赤峰市农牧局局长张圣合告诉记者,赤峰市始终坚持科技兴农兴牧,依托本地种业发展基础与优势,大力推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中国北方种业大市。将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赤峰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培育出广适、高产、优质、高抗的农作物、畜禽新品种。如今,赤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以玉米、谷子、小麦、水稻等为主的粮食作物已销往全国各地,绿豆、荞麦等杂粮杂豆远销东南亚等国家。

设施农业,让“菜篮子”四季飘香

棚外天气渐凉,宁城县安信数字种苗工厂的温室大棚内却是绿意盎然。一株株叶菜苗、瓜苗、西红柿苗整齐地排列在各自的育苗床上。不见忙碌的工人,只有机器运行的轰鸣声不时传来。

“传统育苗场劳动靠体力、决策凭经验、标准取决于技术员,但在这里大部分工作都被智能化设备所替代。只要在中控室的平板电脑上轻轻一点,喷灌、控温等系统便可启动,可减少80%的人工,提高30%的土地利用率,节约10%的育苗成本,提高30%的经济效益。”山东安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宋甲斌告诉记者,通过订单式生产,种苗供应辐射蒙东、辽西、冀北多地,此外,还有水肥一体智能施肥机、瓜类接穗播种机、嫁接机器人等自主研发技术,引领宁城全县设施农业向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株株种苗离开育苗基地来到田间的大棚,不受四季、光热、雨水、耕地资源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茁壮成长,成熟、收获,随后经冷链物流走上京津沪地区市民的餐桌。从育苗到生产再到流通销售,宁城县已形成了完整的设施蔬菜供应链。

之所以要向技术要效益,走设施蔬菜的发展道路,与宁城县不足2亩的人均耕地面积、多坡地、北方高原寒地气候等息息相关。俗话说,冬春吃菜靠一秋。曾经,这里的农民大多都靠天吃饭,向土地要菜要粮。如今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不仅实现了蔬菜四季常鲜,还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走进宁城县大城子镇,路两旁棚室如织,顺地势绵延起伏,在阳光下折射出粼粼波光。大棚里,在自动灌溉、环境自控、现场可视等数字化栽培体系的呵护下,西红柿、彩椒等农作物个个长势喜人。

宁城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股股长周明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大棚能产番茄大概4万斤,按照每斤3.5元来卖的话,除去各项成本,亩均收入能有7-8万元。宁城全县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52万亩,农民大概有45万人,基本实现了人均“一亩棚一头牛半亩果”的目标。

现如今,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宁城设施蔬菜声名鹊起,农民基本不管卖不愁卖,拉到地头就有人收。“我们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从品种选择到茬口安排、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由公司统一组织实施,实现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与农户田间地头生产的无缝对接,提升合作农户的种植效率与种植收入。”赤峰丰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南思洋说。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为了让更多农户搭上“致富快车”,宁城县制定规模发展、奖补资金、考核分值支持政策,宁城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正在逐日攀升,为当地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农户增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赤峰市副市长、宁城县委书记付守利告诉记者,宁城县是赤峰市稳步推进设施蔬菜建设的缩影。地处蒙冀辽三省交界、华北和东北过渡区、京津冀和东北两大城市群之间,赤峰市立足区位优势,作为京津沪地区反季节蔬菜的重要供应基地、我国北方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首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编制《赤峰市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7年)》,进一步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187万亩,规模化设施农业园区达到1251处。以番茄、黄瓜、辣椒、茄子等果菜为主,年产量约500万吨,年总产值16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在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深化数字赋能,大力推动设施设备、农事决策的智能化。”付守利介绍,通过改造提升,全市设施农业综合产能可达584万吨,总产值将达240亿元以上。

“畜”势腾飞,奏响现代牧歌

地处黄金草原带,赤峰市拥有3994.86万亩的草原面积,水清草美,为发展畜牧业奠定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养殖业起步早,发展快,农户积累了丰富的牛羊等畜禽养殖经验。但随着现代农牧业的转型发展,散户经营等模式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粗而不精成为摆在养殖户面前的难题。

宁城县八里罕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继业笑着说:“现在跟以前可不一样了,我们镇上成立了绿草地养殖专业合作社,去年和甘肃迅驰集团、九江银行进行合作,建立‘合作社+企业+银行’模式,发展资金有着落了,还引进了现代化管理运营系统,合作社肉牛养殖进入工厂化、数字化时代。”

来到绿草地养殖专业合作社,饲料散发的浓浓的酒糟味扑面而来。高度自动化的大型牛舍内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悠闲地吃着饲草料。

“每个牛舍都配备了氨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监测设备,能自动将牛舍内的环境参数传送至综合服务平台,进而联动控制湿帘、热风机,实现牛舍环境的实时监测调控。”合作社负责人于学剑介绍,此外,还安装有肉牛“生产记录仪”,可监测牛的生长状态,通过建设单体管理、精准配比、精准投喂、自动饮水等基础设施,肉牛饲养实现了科学远程控制和全过程自动化。目前,合作社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棚圈7万多平方米,存栏肉牛1万余头,年出栏肉牛约1.5万头。

当前,赤峰市通过提升畜牧业智能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引导养殖场(户)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养殖规模,制定饲养管理规程,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持续推动畜牧业提质增效。

“我们正进行新的扩建项目,新建棚圈为封闭式,不仅将增加电动天窗、喷淋设施,使棚圈内空气更好地流通,调节棚圈内干湿度,还增加了音乐播放设施,调节肉牛情绪,通过改善肉牛的生活环境来提高牛肉的品质。”于学剑说。

养好牛更要卖出好价钱。为了促进产销对接,畅通销售渠道,宁城县内建立八里罕、忙农、铁营子三处家畜交易市场,辐射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年交易量达到20万头以上。

一到忙农镇牛市开集交易的日子,整个市场牛声鼎沸,人来人往。当地的养殖户一大早就把牛拉到市场,等待外地客商进场选购。

“有这牛市可太方便了,想卖牛就拉到市场上来。基本上是早晨六点开集,然后八九点就能卖完回家,收入比以前稳定多了。”宁城县五花镇山头村养殖户马海洋高兴地说,“我家里养殖了40多头牛,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来自江西省安吉市的客商刘思成是忙农镇牛市的老客户了,一个多小时他就挑选了34头膘肥体壮的牛:“这里的牛价格适中,质量非常好。我在这边发展有一年多了,四五天就能往老家发回一车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肉蛋奶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从单兵作战到如今实现规模化、智能化、标准化养殖,多元化、多渠道销售,赤峰市坚定实施“增牛优羊、增禽优猪”发展战略,带动养殖户增收,养殖业提质增效,赤峰畜牧业正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牲畜存栏2210.6万头只,禽存栏3629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8万吨、18,8万吨、34万吨,肉类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内蒙古自治区前列。

品牌强业,擦亮“赤诚”底色

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昭乌达羊肉”,绵柔爽静、粘稠浓郁的“敖汉小米”,酸甜爽口、鲜香味美的“赤峰番茄”……扎根于赤峰大地肌理上的万千物产,为世界呈现着舌尖上的赤峰味道。如何让这些质优味美的农畜产品更多地走出赤峰、叫响全国乃至世界,成为推动赤峰市农牧业产业升级、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关键。

品牌是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是提升农牧业竞争力的核心优势。因城内赭红色山峰而得名,根植于红山文化,“赤诚”是流淌在赤峰这座城市的基因。2022年5月,“赤诚峰味”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由此而生。近年来,赤峰市通过全流程全周期加强特色农畜产品质量监管,全方位全地域打造农畜产品品牌,初步构建了以“赤诚峰味”为核心的“1+N+M”品牌建设架构体系,迈出了品牌农牧业建设、加快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如何念好“品牌经”,让赤峰市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成色变得更足?

深挖“土资源”。赤峰市立足当地资源,培育认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等优质农畜产品,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名优品牌。在宁城县小城子镇的果山上,内蒙古绿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洪全拿着刚摘下来红得透亮的苹果,满是自豪:“这是我们多年探索培育出的酵素有机苹果。凭借着色好、糖点高、抗氧化好的特点,2020年第一次与消费者见面的时候,80万斤酵素苹果立即就被抢购一空。”他告诉记者,普通苹果的售价是每斤2到3元,而这个酵素苹果是每斤8元,因为健康高品质,酵素苹果目前市场供不应求。

放大“特优势”。敖汉旗农耕小米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张占辉介绍,敖汉小米是“赤峰味道”的重要代表,有着8000年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其强品牌之路离不开多方合力。形似陶罐的敖汉小米博物馆内,展示了以小米为主的敖汉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旱作农业文化系统,为小米讲好品牌故事;敖汉旗农耕小米产业发展(集团)则以智慧农业平台、清结算平台、电商直播平台、 产品展示平台为依托,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为核心,为品牌管理赋能,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建立可追溯系统,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支持企业打造品牌背书。

“目前,敖汉全旗谷子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年产谷子6亿斤以上,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谷子生产基地。”敖汉旗农牧局局长张洪峰介绍,敖汉小米先后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了从无名到驰名、从“吃饭农业”到“品牌农业”的转型。

延长“产链条”。在敖汉旗惠隆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总经理王国军为记者展示了一系列的小米深加工产品:小米酥、小米锅巴、小米速食品等应有尽有。敖汉旗通过加大小米深加工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引领带动全旗小米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延长小米产业链,每亩地比种植玉米增收500元。”王国军说。

除了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也是擦亮“赤峰”名片的重要发力点。在喀喇沁旗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能连栋玻璃温室的钢架结构已初见雏形。未来,番茄博物馆、农文旅康养小镇将在这里拔地而起。以“农牧”为根基,以“文”为神韵,以“旅”为表达,赤峰市加快打造农业强市的道路越走越宽。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赤峰市政府栾天猛市长满怀信心地说,赤峰市锚定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一路攻坚克难,将万亩坡地变良田,从靠天吃饭到四季常鲜,用科技为畜牧业续写新篇,一步一步走出农牧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之路。进入新阶段,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擦亮现代农牧业发展的科技底色、强品牌、型业态,赤峰市砥砺前行,奋楫扬帆。

                                               文章转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



24小时免费咨询:1838016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