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

代表委员热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守护灌溉“生命线”

日期:2025-03-13 09:27:26

水,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事关粮食安全,在全国两会上,水利基础设施如何建设、农业用水如何更高效等成为多位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我之前去过山西省临汾市等地考察调研,干旱地区农民用水紧张的问题确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要解决农业用水紧张问题,就需要增加水利设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蒋云钟表示。

他为农业用水问题支了三招。“首先要增加水源工程建设,在干旱地区地形有条件的河流上修建水库,将雨季多余的水储存起来,在旱季的时候给农业灌溉提供稳定的水源。如果当地水资源不够的话,也可以在周边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修建调水工程,把水源引过来;二是有了水源之后,要加强灌溉渠道建设,完善可修建灌溉渠道,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还要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三是水在到了田间地头之后,要加强蓄水设施和保水设施的建设,例如在房前屋后修建蓄水池和水窖,将多余的雨水和地表水存储起来。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深耕、增加有机肥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一直从事节水农业的研究工作,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一直十分挂心。“一方面要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争取国家的支持、地方的配套,不断提高农田水利的建设水平,保障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大节水技术的应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特别是要利用滴灌等先进的节水技术,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农民收入。”马忠明说。

“从去年12月14日到今年1月底,浙江省杭州市连续40多天连晴、无雨的天气,幸好当时的茶树处于休眠期,并不需要大量水分,所以这段时间没有雨水对茶树影响相对有限。”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提出,要重视西湖龙井茶山灌溉问题。

据他统计,近年来连续干旱少雨的天气并不少见。“如果遭遇这种天气,茶农只能用防晒网和浇水来抗旱,确保茶树根部不缺水。凡此种种,不但大大增加了茶农的劳动强度,还会严重影响西湖龙井的品质,茶农们的生计也受到影响。”樊生华表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认为,“引水上山,灌溉茶园”工程迫在眉睫,并在两会期间提出引水上山灌溉茶园,改变茶园生态的建议。

在他看来,这一工程也需要分为“多步走”。第一步是恢复引水之路。据樊生华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杭州市曾经大力兴修水利。“这些水利设施基本都还存在,只需设计合理的引水线路,精心选择耐用的管道材料,便可以使输水管道到达西湖龙井的茶山脚下,将水源地和水源匮乏的茶园紧密相连。”樊生华表示。

第二步是建设灌溉系统。西湖龙井对于排水、土壤、气候、光照的要求高,故茶树大多生长在坡地与丘陵。对于茶农来说,浇水、施肥、喷药的体力付出巨大。背着几十公斤的有机肥或无公害农药上茶山,几乎是家常便饭。“建设从山脚下水渠到茶山上的灌溉系统,可使茶园一步建成‘水肥药一体化系统’,提升水、肥、药的利用效率,节约资源。”樊生华说。

第三步是促进生态改善。在他看来,引水上山灌溉茶园工程不仅解决了茶园的灌溉、养护问题,也会带来显著的生态及经济效益。充足的水源改善了茶山间的生态环境,现在经常干涸的溪流也将重新恢复生机。整套灌溉系统不仅满足了茶园生产的需求,还会通过水系改善与美化,让茶园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24小时免费咨询:1838016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