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

防范气象灾害风险 增强农业韧性

日期:2025-08-06 09:25:02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速、气象灾害趋强趋频,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韧性、推动农业生产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至关重要。尽管我国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手段、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装备支撑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精准预警不足、统筹协调不够、科技支撑不强等问题,建议创新思路方法,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科技保障,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全球气候变暖加速、气象灾害趋强趋频

2024年,全球气温首次超过《巴黎协定》设定的升温1.5摄氏度的阈值,成为有记录以来全球气温最高的一年。这标志着全球变暖比预期更快。随着气候变暖加速,高温热浪、极端暴雨洪涝、区域灾难性干旱、多灾种并发的复合型灾害等极端天气气候风险加大。近年来,我国历史罕见的气象灾害接踵发生,如2020年东北台风“三连击”、2021年河南省特大暴雨洪涝、2021年北方五省罕见秋汛、2022年长江中下游异常高温干旱、2023年河南省严重“烂场雨”、2024年夏季“旱涝急转”等,给农业抗灾夺丰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带来了严重挑战。

二、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态势

(一)预测评估气候变化与农业相互影响的能力持续提升

上世纪80—90年代,为了更好地认识地球各圈层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科学家将大气环流模式、海洋环流模式、海冰模式、陆地表面过程模式等耦合起来,形成了地球系统模式的雏形。进入新世纪以来,地球系统模式逐步发展为考虑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多圈层互作的耦合模式。这些模式有助于深入剖析农业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为精准监测和预测农业系统及其要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气候智慧型和生态低碳农业成为适应和减缓气候风险的主要模式

提高农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可有效防范灾害风险,主要是大力发展气候智慧型和生态低碳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关键策略包括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性耕作、抗逆性品种更替等。生态低碳农业的主要策略是通过采取改善农田和牧场的土地利用、改进肥料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实施农林混作、强化畜牧业管理等措施,采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生物技术等手段,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推动农业实现生态低碳发展。

(三)农业气象灾害防控正在向灾害风险管理转变

当前在针对可控气象灾害的农业防灾减灾抗灾技术研发、应用以及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强度以及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不确定。在此形势下,农业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逐渐成为前沿热点。

(四)气候韧性农业成为兼顾农业发展和气候变化减缓的新方向

农业韧性是指农业系统在面对各种压力(如气候变化、市场波动、病虫害等)时,维持生产力、适应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气候韧性农业具备三大基本功能:一是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水平;二是适应气候变化并构建气候韧性,即提高对气候变化暴露度高、脆弱性强的农业生产系统的韧性,减少气候灾害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并且具备迅速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三是在维持生产力稳定和增长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以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气候韧性农业兼顾了农业发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减轻灾害损失和减缓气候变化。

三、我国农业防范气象灾害风险的短板弱项

(一)气候风险的监测预警机制不完善

短期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在我国农业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针对突变性、异常性灾害风险以及月、季、年以上尺度的长期性气候风险,预测准确率、预警时效性和精细化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复杂性,还缺乏以灾害风险系统治理为导向的国家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和气候风险预警机制。

(二)农业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不强

尽管我国在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基础设施的维护方面,还需充分考虑适应中长期气候资源和灾害风险的变化趋势,在确定风险等级的基础上,提高巨灾风险的设防等级,从而提升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三)防范灾害风险相关科技支撑不足

我国生物育种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面向极端气象条件的抗逆稳产品种研发还不多。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还要减少化肥农药等要素投入,亟需研发创制农业固碳减排丰产协同技术模式。模拟极端气象条件的农业大科学设施严重缺乏,制约了前瞻性、基础性、突破性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

(四)缺乏对未来气候风险的管理规划

目前对于未来气候风险的预测和评估,主要是基于对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场景和人类发展路径,鲜有考虑农业品种、栽培管理、防灾减灾等能力建设发展的互馈作用。对农业各分支领域气候风险和灾害风险的动态变化规律认识不足,风险区划的精度和准确性不高,难以有效支撑精准预警。

四、防范灾害风险增强农业韧性的建议

在气候变化导致灾害风险加大、统筹粮食增产与绿色低碳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国际上缺乏有效经验等大背景下,我国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构建气候韧性农业系统,兼顾农业发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减少灾害损失,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高效、安全的目标。

(一)加强气候韧性农业的科技创新

一是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防范灾害风险的基础研究。建设极端气象条件下农业大科学设施和重大科研平台。开展气候韧性农业系统构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深入解析农业系统内部及农业系统与气候系统性风险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避灾、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等因素对灾害风险的深层次影响,建立自主可控的风险量化大模型。二是加大抗逆稳产品种选育力度,推动农业固碳减排与丰产协同、促进水土气生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提升农业气象复合灾害防控能力。

(二)健全国家级农业大灾风险监测预警与防范机制

在已经建立的灾情监测、预警会商、信息共享与发布、应急响应、物资储备、抢险救灾联动协调和应急社会动员等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气象大灾风险预警业务流程和会商机制。建设国家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风险防范平台,构建“全生产链风险—全过程管理—多层级联动”的智能化风险综合防范体系,实现统一指挥、协同调度、部门联动、快速响应、科学防范。

(三)推动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根据新时期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本底调查情况,兼顾中长期(2035年、2050年)气候变化趋势,精细化开展农业气候风险区划。按照“趋利避害”原则,聚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韧性系统等目标要求,科学谋划提出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方案。

(四)因地制宜加强韧性农田建设

充分考虑气候资源、水土资源和气候变化风险的动态演变规律,选育抗逆品种,加强高水平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灌溉和排水系统。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统筹考虑农田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农田的气候韧性。

(五)加大保险政策支持

面向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主要农产品生产,深入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转移与分散研究以及综合天气指数保险研究,分析主要农产品损失响应气象灾害的多维测度机制,构建科学完备的农业综合天气指数保险管理体系。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建立基于农业巨灾概率分布的AI大模型,建设农业巨灾保险管理系统。坚持市场化原则,积极探索将农业种植大户、企业与保险从业人员、基层防灾减灾网络与保险机构服务网点有机融合的模式,推动保险服务触点向预警信息传递、宣传教育培训等领域拓展延伸,充分发挥保险资源在农业灾害风险管理服务中的作用。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24小时免费咨询:1838016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