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岗地”变“良田”种出“高产粮”
日期:2025-07-21 09:25:54
盛夏七月,万物竞秀。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内,浓绿的稻浪随风起伏,喷洒农药的无人机穿梭其间,遥感数据实时传回控制中心。这片曾经点燃中国农村改革火苗的土地上,正书写着新时代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不远处,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铺设3.6公里的排灌渠道,安装197套智能闸门和20套土壤墒情仪——这是小岗村4300亩高标准农田数字化改造项目的施工现场。“我们今年加大资金投入,依托物联网感知设备和智慧农场管理平台,打造‘小岗粮仓’高效农业示范区。”凤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介绍道。
敢为人先,改革基因激活农田建设新动能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小岗村始终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面对传统农田“小、散、乱”导致的生产效率低下问题,村“两委”带领村民,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前靠天吃饭,收成不稳定。如今高标准农田建好了,沟渠相连、田块成方,旱能浇涝能排!大型农机好耕种,省工又省力,稳产又增产,规模经营效益高,现在种地心里踏实多了。”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作为直接受益者感受最深刻。他一共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一半以上都是高标准农田。“小岗村南北土地落差达数十米,以前坑坑洼洼,旱涝难治,没办法实施机械化。现在有了高标准农田,所有的农事田管都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省时省力,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程夕兵说。
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群之告诉记者,在项目设计阶段充分调研,聚焦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进行精准设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配合县主管部门狠抓监督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重要内容。通过“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的改造,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50多亩、新增种植面积200余亩,全村农田基本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
引蓄结合,打通农田“水命脉”
小岗村地处江淮分水岭丘陵岗地,用水留水难问题一直是限制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凤阳县以破解岗地缺水问题为核心,精准施策,统筹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与高标准农田项目深度融合。一方面,聚焦水源保障,大力推进“引淮润岗”“引水上岗”等水利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引水难”问题,通过新建和改造提水泵站、输水干渠,将淮河和燃灯水库水源远距离、高效率地引至岗地,成功构建起“河流水+水库水”的“双水源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同步配套完善“留水”体系,开展塘坝清淤扩容和沟渠硬化防渗工程,提升区域蓄水保水能力,减少渗漏损失;铺设现代化输配水管网、智能泵站和田间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将水利工程的“主动脉”与农田的“毛细血管”精密连接,打造“双水源保障+智能灌溉”一体化系统。
这种“源头引、线上通、智能控、田间节”的全链条协同建设模式,不仅确保了大水源能引得上、引得到,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水的精准计量、按需调度和高效利用,变“大水漫灌”为“精打细算”,显著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彻底解决了困扰小岗村农业生产千年的干旱缺水难题,保障了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数字赋能,农田装上“智慧大脑”
岗地变良田是第一步,种粮的其他配套设施同样要跟上。小岗村还建设了村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集农机大院、育秧工厂、烘干中心和农业物联网监测平台于一体,形成覆盖耕、种、管、收全链条的科技支撑体系。在“小岗粮仓”高效农业示范区物联网控制室,显示大屏幕实时呈现着稻田的每一个细节。病虫害预报、土壤温湿度、PH值、气象数据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2024年8月,凤阳县农业农村局启动了小岗村4300亩高标准农田数字化改造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布设智能气象站1台、智能虫情测报灯1台、田间观测站1项、土壤墒情仪20套、水位仪20套以及苗情监测摄像头8套。
“一部手机就能管理千亩良田。”中化农业小岗公司负责人夏文文告诉记者,“现在打开MAP智农APP。基于数字地块、GIS 遥感、智能水肥、精准气象、物联设备、AI 大数据分析构建‘耕—种—管—收’全过程数智技术服务体系。实现农情高效监测、农田智慧管理。数字赋农,使农业生产从经验种田转向科学种田。”
提质增效,产能效益双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小岗村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大幅提高,每亩土地平均节本增收100元以上,全村承包土地流转经营率达75%,粮食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2024年,全村粮食产量达到1.12万吨,创历史新高。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凤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军说,“小岗村的实践正是印证了这一点,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融合,粮食单产持续提升”。
2024年中央和地方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这为小岗村等粮食主产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如今,小岗村正在谋划实施“引淮润岗”二期工程,计划将淮河水灌溉面积扩大至3万亩,为小岗片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从1978年“包产到户”解决温饱问题,到如今粮食年产量始终稳定在1万吨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14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5万元,小岗村这片土地始终肩负着为国家粮食安全探路的使命。七月流火,小岗村高标准农田的水稻长势正旺,物联网设备静静记录着土壤数据,智能闸门精准调节水流,新铺设的渠道延伸向远方。在这里,农田已不仅是生产的场所,更是科技赋能、机制创新的试验场。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18380160036
公司:成都本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汇源智能产业园